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1尾,体长310mm;采集点记录为东海。
背鳍2,8;腹鳍2,7;胸鳍15。鳃耙14,鳃盖条骨11。
体长为体高的19.5倍,为体宽28.1倍,为头长的8.5倍,为背鳍前长的3.3倍,为肛门前长的2.3倍,为腹鳍前距的3.4倍。头长为吻长的1.8倍,为口前长的3.3倍,为眼径的5.3倍,为眼间隔的6.6倍,为上颌长的1.6-1.7倍。
体延长,躯干部稍侧扁,尾部侧扁,尾尖细呈丝状。头中等大,背缘微隆。吻扁突。眼中等大,约位于头的中部。眼间隔较宽,略圆突,小于眼径。鼻孔每侧2个,前后鼻孔的距离稍大于眼径;前鼻孔位于吻端至眼前缘之间略近眼前缘,具短管;后鼻孔较大,圆形,近于眼前缘。口下位,口裂较大,马蹄形。上下颌齿多行,较尖细,绒毛状;腭骨齿颗粒状,分成纵向的两群,前部齿带相连;翼骨具齿,排列稀疏;犁骨和舌无齿。舌较宽阔。鳃孔宽大,左右鳃孔在眼前缘下方相连,与峡部分离。鳃盖条骨细小。鳃耙前部短小,向后渐细长,表面密布小刺。肛门位于体中部。
体密被细鳞,鳞片易脱落,头顶裸露无鳞。侧线明显,完全,侧下位。
背鳍基短,起点与腹鳍起点稍后处相对;臀鳍基长,臀鳍起点紧接肛门之后,后部与尾鳍相连;胸鳍窄长,约为头长的1/2,其起点在鳃孔上缘的后方;腹鳍腹位,左右腹鳍相互接近,内侧基部有皮膜相连;尾鳍细长呈鞭状。
体褐色,头后鳃盖部黑褐色。
背鳍2,8;腹鳍2,7;胸鳍15。鳃耙14,鳃盖条骨11。
体长为体高的19.5倍,为体宽28.1倍,为头长的8.5倍,为背鳍前长的3.3倍,为肛门前长的2.3倍,为腹鳍前距的3.4倍。头长为吻长的1.8倍,为口前长的3.3倍,为眼径的5.3倍,为眼间隔的6.6倍,为上颌长的1.6-1.7倍。
体延长,躯干部稍侧扁,尾部侧扁,尾尖细呈丝状。头中等大,背缘微隆。吻扁突。眼中等大,约位于头的中部。眼间隔较宽,略圆突,小于眼径。鼻孔每侧2个,前后鼻孔的距离稍大于眼径;前鼻孔位于吻端至眼前缘之间略近眼前缘,具短管;后鼻孔较大,圆形,近于眼前缘。口下位,口裂较大,马蹄形。上下颌齿多行,较尖细,绒毛状;腭骨齿颗粒状,分成纵向的两群,前部齿带相连;翼骨具齿,排列稀疏;犁骨和舌无齿。舌较宽阔。鳃孔宽大,左右鳃孔在眼前缘下方相连,与峡部分离。鳃盖条骨细小。鳃耙前部短小,向后渐细长,表面密布小刺。肛门位于体中部。
体密被细鳞,鳞片易脱落,头顶裸露无鳞。侧线明显,完全,侧下位。
背鳍基短,起点与腹鳍起点稍后处相对;臀鳍基长,臀鳍起点紧接肛门之后,后部与尾鳍相连;胸鳍窄长,约为头长的1/2,其起点在鳃孔上缘的后方;腹鳍腹位,左右腹鳍相互接近,内侧基部有皮膜相连;尾鳍细长呈鞭状。
体褐色,头后鳃盖部黑褐色。
生物学
为深海肉食性鱼类,摄食多毛环节动物 (polychaetes)、瓣鳃类 (pelecypods)、枝角类(amphipods) 动物等;生活于水深730-2560m处,最大体长550mm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